记忆▏90年代的中国社会光影
“90年代”是指一个世纪的最后十年,现在通常指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。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,也是知识经济时代,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,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90年代,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,1992年10月,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,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。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,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,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。因此,90年代国营体制改革成了主旋律,企业重组的重组,倒闭的倒闭,数千万工人下岗,一时间下岗问题成为那个时代的焦点。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,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,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,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。
同时,在90年代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,使国家财力吃紧,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。为了摆脱资金、技术和经验严重匮乏的局面,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,要求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,以吸引国外投资。在中央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,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,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。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,商品经济真正在大陆开始大规模的活跃,从农转工,持续到现在的民工潮开始起涨。
90年代,流行文化开始打破黑白蓝、工装裤、中山装,97年前后,港台娱乐文化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大陆。同时,贸易的开放导致恶性事件抬头,犯罪率开始抬头,火车站、汽车站成了是最鱼龙混杂的地方。
90年代,中国大学开始大规模合并重组,扩大招生。那时的校园,既不像现在的开放与混杂,也不像刚恢复高考时的僵化与保守。诗人遍地,海子、顾城、北岛、西川、骆一禾、舒婷,据说在北大,随手一抓就是一把诗人,文学、艺术、社会、人生,每个青年都在憧憬并好奇。那个年代,文艺青年开始出现,地下摇滚猖幻。大学生,承载着理想的同时也背负着叛逆。
1994年3月26日,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进入中国,超市出现了。第二年,家乐福和普尔斯马特等蜂涌而至,将超市演变成国人最喜欢的购物场所,先是柜台式超市,然后仓库式的大超市也来了。1996年《新民晚报》一篇文章报道,在上海中原路上,竟一字排下华联、三角地、锦江、振原、联农、星地、黎明、为民等17家超市。超市在今天的中国已经遍地开花,逛超市成了很多闲来无事的人的首选,很多男性一直不喜欢去商场,但他们都会喜欢逛超市。
90年代是个伟大的时代,也是新生事物纷至沓来的年代。改革开放促使经济腾飞,私营股份制、暴发户、出国劳务、四大天王、游戏机房、古惑仔和少年犯、地摊书刊和盗版光碟、大哥大和BB机,等等。许多经过这轮改革的暴发户们一夜暴富,满大街都是耳根子挂着大哥大掐着人民币的新贵族。
90年代,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呢?大家如果记忆有些模糊,那么,就请在下面展示的图片里找到答案,找回你已经逝去的90记忆吧!
■有关图文资料来自网络